诞生背景
发展过程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一篇探讨光线在狭义相对论中,重力和加速度对其影响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雏型就此开始形成。1912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探讨如何将引力场用几何的语言来描述。至此,广义相对论的运动学出现了。到了1915年, 爱因斯坦场方程发表了出来,整个广义相对论的动力学才终于完成。求解场方程
1915年后,广义相对论的发展多集中在求解场方程上,解的物理解释以及寻求可能的实验与观测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但场方程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很难得出解来,所以在电脑应用于科学上之前,只得到了少数的精确解。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解:史瓦西解、 雷斯勒——诺斯特朗姆解、克尔解。[4]三大验证
在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上,有著名的三大验证。在水星近日点的进动中,每百年43秒的剩余进动长期无法得到解释,被广义相对论完满地解释清楚了。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广义相对论计算的结果比牛顿理论正好大了1倍,爱丁顿和戴森的观测队利用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进行观测的结果,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再就是引力红移,按照广义相对论,在引力场中的时钟要变慢,因此从恒星表面射到地球上来的光线,其光谱线会发生红移,这也在很高精度上得到了证实。从此,广义相对论理论的正确性得到了广泛地承认。[5]另外,宇宙的膨胀也创造出了广义相对论的另一场高潮。从1922年开始,研究者们就发现场方程所得出的解答会是一个膨胀中的宇宙,而爱因斯坦在那时自然也不相信宇宙不是静止的,所以他在场方程中加入了一个宇宙常数来使场方程可以解出一个稳定宇宙的解。但是这个解有两个问题:在理论上,这个解不稳定,一经微扰便会膨胀或收缩;另外在观测上,1929年,哈勃发现了宇宙其实是在膨胀的,这个实验结果使得爱因斯坦放弃了宇宙常数,并宣称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the biggest blunder in my career)。